如果你認為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事,理由是因為我或某人如此告訴你,那麼我們之間的溝通就到此結束了。如果我們彼此都同意──徹底認識自己是生死攸關的事──那麼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十分不同了。然後我們就能喜悅地、謹慎而明智地一塊兒從事生命的探索。
我不要求你的信心,也不願自命權威,我更無意傳授給你任何通往實相的新哲學、新理念或新途徑。除了面對真相以外,沒有任何通往實相的路。所有的權威,尤其是思想及領悟方面的權威,是最具毀滅性、最邪惡的。領導者會糟蹋了追隨者,追隨者也會毀了領導者。你必須成為自己的上師和自己的徒弟。凡是人們視為必然而且重要的事,你都該提出質問。
如果你不打算跟隨任何上師,你會感到孤單,那麼就讓自己孤單吧!你為什麼害怕孤單呢﹖只因為你必須面對自己的真相,你會發現自己竟是如此空虛、遲鈍、愚蠢、醜陋、內疚和焦慮不安,一個微不足道的「二手貨」。就面對這個真相吧!注視著它,不要逃避!你一想逃避,恐懼就趁機而入了。
自我探索,並不是將自我由世界中孤立起來的病態表現,世上所有的人和我們一樣,都陷在類似的日常問題中,因此探索自我絲毫不會使我們變得神經質,因為個人與人類本來就是同一回事,我按照自我的模式,創造了這個世界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因此,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這局部及整體的爭論中。
我必須覺察自我的整個領域,它就是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意識,只有當這個心凌駕於個人及社會的共同意識之上時,我纔能成為自我的不滅明光。
然而,我們要從何處開始認識自己﹖譬如我現在在這裏,我該如何認識自己、觀察自己,看看自己的內心究竟是怎麼樣的﹖事實上,生活完全是由關係構成的,我只能在這關係的網路中觀察自己;坐在一個角落裏冥想是無濟於事的。我無法獨自生存,我只能活在與外在人、事及概念的關係之中,因此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的關係,我才開始認識自己。除此之外,任何形式的了解,都只是抽象思考而已。「我」不是個抽象的存在,「我」無法用抽象思考來認識自己,「我」必須在我的具體存在中,認出我之為我,而非理想中的我。
認識並不是智性活動。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回事,因為你所累積的對於自己的知識,都是基於過去的往事,沈溺於往事的心時常是失意而哀傷的。認識自己和學習語言或科技完全不同,後者必須累積知識,記住一切,因為你不可能凡事從頭證明起;然而,從心理層面來認識自己,所面對的都是目前的你,知識則屬於過去。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過去,而且對於活在過去已經感到滿足了,知識對我們才變得那麼重要,我們也因此而崇拜那些博學、聰慧、精明的人。如果我們能夠隨時隨刻都在學習,從觀察、聆聽、注視和行動中學習,那麼你會發現,學習乃是不斷進展、永無過去的行動。
如果你說你要慢慢地學習認識自己,一點一滴地累積,這表示你並不在認識目前的你,你只在累積有關自己的知識而已。學習本身,需要一個極其敏銳的心,如果你任憑過去的觀念駕御現在,你根本敏銳不起來,你的心智也不可能迅速、柔軟而機警。我們大多數人連身體都不夠敏感,我們飲食過量,我們不注意營養的均衡,我們菸酒無忌,因此身體變得粗糙而遲鈍,我們這個有機體的注意尸也減弱了。如果這個有機體的本身都如此遲鈍沈重,心智怎能保持敏感清澈﹖也許我們對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事很敏感,但是要對生命涉及的一切都完全敏感,就不能把這個有機體和它的精神層面分開,因為那是一種整體性的活動。
要了解一樣東西,你就必須活在其中,你必須觀察它,認識它的所有內涵、本質、結構以及它的活動。你曾經試過與自己相處嗎﹖如果己經試過,你就會發現你並不是靜止的,而是活生生的存在,要與這樣鮮活的生命相處,你的心智也必須鮮活起來。禁錮於自己的看法、判斷及價值觀念中的心,是無法鮮活起來的。
你必須具備一個自由的心智,纔能觀察自心和整個生命的活動,它必須中立於所有的贊成與不贊成、和所有的論點之外,只是純然地想要了解真相。這實在很難做到,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看、去聽自己的生命,就好比我們不懂得欣賞小河的美,也不懂得聆聽樹間的習習薰風。
我們一開始怪罪或批判他人,就表示我們無法看清楚了;如果我們的心老是嘮叨不休,我們便更看不見真相,所見到的只是自心投射出來的影像而已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想像中或理想中的自我,也正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矇蔽了我們的真實面目。
世上最難的事之一,就是單純地去看一件事情。我們的心智太過於複雜,早已失去了單純的特質。我所指的並不是聖人所教化的那種節衣縮食,腰間只圍一塊布或打破記錄地禁食那一類不成熟的無聊舉動。我指的是那種毫無恐懼、直接了當地看一件事物的單純。我們要毫不扭曲地看自己的真面目,我們說謊時,就承認自己在說謊,既不掩飾,也火逃避。
同時,我們還需要相當程度的謙卑纔能認識自己。如果你一開始就說:「我己經了解我自己了,」你的自我學習就到此為止;或者你說:「我不過是一堆記憶、觀念、經驗及傳統的組合,還有什麼好學的。」你仍然在停止認識自己。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,你便失去了那種純樸及謙卑的氣質;你一旦下了結論,或用知識來評斷時,你就已經蓋棺論定了,因為你正在以老舊的歷史來詮釋每件活生生的事物。如果你沒有立足點,不堅持某種定論,也沒有完成什麼的心,你纔能擁有去看、去完成的自由。以自由的心去看,一切都是新的。一個過於自信的人,已經和死人無異。
我們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,就在不斷地接受某種文化的定型,然後形成一個狹隘的自我。多少世紀以來,我們就受國籍、階級、類型、傳統、宗教、語言、教育、文化、藝術、風俗習慣及各種政治宣傳、經濟壓力、所吃的食物、所處的氣候、我們的家庭、朋友、我們的經驗,這種種事物的影響,因此我們對每一種困境的反應都已經受到限制了,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纔能自由地觀察和學習呢﹖
你注意到自己的限制了嗎﹖這是你應該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,而不是急著問要如何從限制中解脫出來。如果你懷著「我必須解脫」之心,你也許永遠也無法解脫,因為你可能又陷入另一種形式的限制。因此,你注意到自己的限制了嗎﹖你知不知道,即使當你望著一棵樹說:「這是橡樹」、「那是菩提樹」時,這些植物學的常識,已經夾在你和大樹之間,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了。你想接近一棵樹,必須用手去觸摸它,因為文字並不能幫你觸摸到它。
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正在受限呢﹖什麼東西能夠告訴你﹖什麼東西能夠告訴你「你餓了」﹖(不是推測,而是真的餓了。)同理,你如何才能發覺自己真的被限制住了﹖難道不是從你對問題及挑戰的反應看出來的嗎﹖你是在自己的局限下對每一個外來的挑戰產生反應的,如果你的限制不當,所作的反應也會不當的。
當你逐漸覺察到它的存在時,這些種族、宗教及文化的限制,是否會帶給你一種禁錮之感﹖讓我們試取一種限制為例,譬如國家,嚴肅地、徹底地審視它,看看你的反應是喜樂還是一種反感,如果是一種反感,你想不想突破這所有的限制﹖如果你對這個限制十分滿意,你自然不會有所行動;如果你對它並不滿意,你就會發現你的每一個行為都受到它的影響。因此你就永遠和死人一起活在過去的陰影中。
只有當你生活中的快樂中斷了,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時,你才會親眼看到自己的局限。如果你們夫妻恩愛,你們有一個很漂亮的家、乖巧的孩子、和充裕的財產,身邊的一切盡是快樂圓滿,你就絲毫不會覺察到自己的限制;然而一旦起了波瀾,你的妻子開始注意別的男人,你損失了財產、或受到戰爭、痛苦、焦慮的威脅,那時候你就會發覺你的有限;當你開始和外在的干擾抗爭或護衛自己免於內憂外患時,你才知道自己是受制的。我們大部份的人不論在外表上或在內心深處,幾乎隨時隨刻都處在被干擾的狀態,這種波動不安就暗示著自己的局限。就像家裡的寵物,當你愛撫牠時,牠的反應十分友善,一旦遭到敵對,兇殘的本性就暴露了出來。
我們隨時都被外在的生活、政治、經濟所干擾,也隨時都處在內心的恐懼、殘暴和哀傷中,從這些情況中,我們才明白自己的局限有多麼嚴重。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﹖是否像大部份人一樣地接受它,然後得過且過﹖就好比忍耐自己長期的背痛,只有讓它成為習慣一途了﹖
我們大家都有逆來順受,然後怪罪於外境的傾向。「如果外在情況不是那麼糟,我也不會變成這副德性!」或者我們會說:「只要給我機會,我就能完成自己的意願。」或說:「我是被不公平的環境壓垮的。」我們總認為是別人、外在環境,或是經濟情況造成了我們內在的波動不安。
如果一個人已經習慣於波動不安,那麼表示這個人的心已經遲鈍了,就好比一個人對身旁的美景視若無睹一樣。當我們變得冷漠、頑強和無情時,我們的心也會愈來愈遲鈍。如果我們無法習以為常,就會想盡辦法逃避它,例如服用迷幻藥、參加政治團體、怒吼不威、訴諸文字、看一場球賽、到寺廟、教堂,或者找些其他的娛樂。
為什麼我們總想逃避現實﹖就好比我們怕死,於是發明各種學說、希望、信仰來遮掩死亡的事實,然而死亡的事實並未因此而消失。要想認清事實,我們就必須正視它,不能逃避。我們大多數的人既怕活也怕死,我們擔心家庭,擔心流言,害怕失去工作和保障等等數不清的事情。我們不只怕這怕那,我們根本就在恐懼之中,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。然而,為什麼我們就是不能面對這個事實﹖
你必須正視現在,纔能面對事實,如果你不斷逃避它,不容許它呈現在眼前,你怎能面對它﹖就是因為我們早已栽培了各種逃避的網路,因此我們就永遠陷在逃避中了。
如果你稍微能認真、敏感一點,你會不只覺察到自我受限的情況,還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危機、暴力及仇恨。如果你看到了自我受限的危機,為什麼不採取行動﹖是否因為你太懶了,提不起勁來﹖可是,如果你的前方有一條蛇,或是你走到了懸崖邊,或者你將被火燒到時,你難道不會馬上採取行動嗎﹖那麼當你看到自己受限時所帶來的危機,你為何不採取行動﹖如果你眼見民族至上主義將危害到你個人的安全時,你會不作任何反應嗎﹖
答案是──你根本沒有看出來。也許透過理性分析,你知道民族至上主義遲早會導向自我滅亡,但其中毫無情感上的了悟。唯有把情感投入,你才會有活力。
如果你是從智性上理解到受限所帶來的危機,你絕不會採取任何行動,因為理念及行動二者相互衝突,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。只有當你視自己的受限如同身臨懸崖一般的切身危機時,你才會付諸行動。因此,了悟就是行動。
我們大多數的人就這麼漫不經心地走完了一生,僅照著成長的環境所教給我們的那一套,不加思索地反應著,而這種反應只能製造更多的束縛和限制。只有當你全神貫注於自己受限的情形時,你纔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完全解脫,那些束縛和限制才會自然地從你身上消失。
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
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
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
佳句欣賞
以下是取自"入門"中特別有感觸的句子,與大家分享.....
"每個人都將從只知道自己有一具身體到向神聖靈性覺醒.一個心靈意識與神聖自我融合的人,便實現了他的使命.他已使地球的一部份靈性化.他為地球進展所做的,使他自身的進展向前邁進了一步"(p300.)
"因此當人類探索著回歸上帝,渴望重新建立與上帝之間的一致性時,他必須遵循他意識跌落時的途徑:他必須使自己的意識遠離那個小小的我,深入他的真實自我,他的造物主,直到他清楚認知自己在祂之內.但並不表示這個人認知他自己."
"要克服分烈狀態,回到合一意識的唯一方式是:停止只想那個體的自我,不要只想做他自己,而是認識他自己;在這狀態下,認知者及被認知者合而為一,沒有分別.自我---造物主---認知自己在自己之內.(p301. p302)
*我的感想 : 人生使命,這個字的意義對我而言好難懂,可能是唸管理的中毒太深! 總覺得人生似乎要做個什麼豐功偉業或者是奉獻付出的, 才正向才積德才不虛此行! 然靈魂與心, 永遠比這個腦袋瓜清醒, 她倆總知道要遵循的途徑為何? 總是知道還要拿回多少屬於我的, 放下多少不屬於我的. 跟著她走吧! 免得自尋煩惱! 奧斯卡金像獎不要也罷! 這樣是快樂的, 我終於知道我是愛說話的, 尤其是跟小孩們一起說故事. 我終於不須氣憤或不好意思對很多人承認我的肥胖,耐力不足,固執,幼稚,虛偽,善妒,愛比較....人生藍圖一切亦是愛.
"每個人都將從只知道自己有一具身體到向神聖靈性覺醒.一個心靈意識與神聖自我融合的人,便實現了他的使命.他已使地球的一部份靈性化.他為地球進展所做的,使他自身的進展向前邁進了一步"(p300.)
"因此當人類探索著回歸上帝,渴望重新建立與上帝之間的一致性時,他必須遵循他意識跌落時的途徑:他必須使自己的意識遠離那個小小的我,深入他的真實自我,他的造物主,直到他清楚認知自己在祂之內.但並不表示這個人認知他自己."
"要克服分烈狀態,回到合一意識的唯一方式是:停止只想那個體的自我,不要只想做他自己,而是認識他自己;在這狀態下,認知者及被認知者合而為一,沒有分別.自我---造物主---認知自己在自己之內.(p301. p302)
*我的感想 : 人生使命,這個字的意義對我而言好難懂,可能是唸管理的中毒太深! 總覺得人生似乎要做個什麼豐功偉業或者是奉獻付出的, 才正向才積德才不虛此行! 然靈魂與心, 永遠比這個腦袋瓜清醒, 她倆總知道要遵循的途徑為何? 總是知道還要拿回多少屬於我的, 放下多少不屬於我的. 跟著她走吧! 免得自尋煩惱! 奧斯卡金像獎不要也罷! 這樣是快樂的, 我終於知道我是愛說話的, 尤其是跟小孩們一起說故事. 我終於不須氣憤或不好意思對很多人承認我的肥胖,耐力不足,固執,幼稚,虛偽,善妒,愛比較....人生藍圖一切亦是愛.
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
廣度
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
王子與公主派對與學習
今天是兒子學校拍畢業照的日子,當然不是他們畢業,他們是陪伴畢業生一起照相的!
我的心與頭腦展開交戰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唉!沒答案啦!
(下面是兒子的照片及辛苦的攝影師--宇琢爸爸, thanks)
找
老大說要穿像爸爸一樣的白襯衫,領帶和長褲,還要頭髮梳這樣(他手擺得就是旁分頭).小的就附和說他也要.心想,怎這麼有趣,一個才多大的孩子,這樣有想法!
我說好啊! 那用紅色啾啾好不好! 很可愛...
老大說:" 不是, 是黑色的領帶, 就像爸爸的那個 "
我馬上拿起電腦, 到拍賣網站上 ,找圖給他看, 他想要的到底是那一種.
我馬上拿起電腦, 到拍賣網站上 ,找圖給他看, 他想要的到底是那一種.
後來他選那種有白襯衫, 領帶, 背心, 長褲的那種小紳士裝.
哇.....
就那一刻, 我瞄了一眼價錢, 最便宜的799,最貴的2000多等等....再加上鞋子,還有一次要買兩套,老大一套小的一套........順間我停頓了!
孩子的眼光很好, 喜好也很好, 他在長大在學習,有這樣的觀點不是錯事! 我是要附和還是要告訴他需要與想要的不同? 還是.....但我一買了! 下次若再來個什麼眼光, 我就一定要買嗎..一定買是對的嗎! 可是他的喜好也沒錯ㄚ.................除了錢, 我還帶著擔心.
我的心與頭腦展開交戰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唉!沒答案啦!
後來我回歸內心, 跟兒子說: 媽媽明天幫你去找找看, 可是只有一天的時間, 我不確定會不會買得到喔?那如果買不到, 我先買白襯衫和領帶給你搭牛仔褲好嗎?
兒子說: 可是我要像爸爸一樣的啊!
我說: 對ㄚ! 我知道你要那一種啊! 但我們先想一下嗎? 有可能買不到尺寸或什麼的!
兒子停頓一會說: 好吧! 那我要像爸爸一樣的襯衫喔! 再加領帶....
隔天, 真是心想事成....我的老天, 我跑了三家店, 才終於買到白襯衫和領帶.這兩位王子也終於穿著帥氣的服裝, 超開心的上學...參與了"王子與公主的拍照派對 "
事後, 我問他說, 明年你畢業媽咪幫你買整套給你穿, 好不好?
兒子說: 可是我覺得那樣不帥耶 ! 我這樣比較帥!
我說: 是喔! 那不需要買啦?
兒子說: 不用啊!
我.....@#*@#........
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在發生, 常常讓我交戰! 我尊重孩子的想法與自主性, 犯錯也沒關係! 但往往過不去關卡的是我這個媽! 這個媽帶有許多價值觀, 忍不住要套給他們, 最後我也學習將自己的價值關擺一邊當參考書, 傾聽他們的看法, 好好的商量商量.
哈哈! 當商量不成, 就得交給我這個媽媽決定囉!
(下面是兒子的照片及辛苦的攝影師--宇琢爸爸, thanks)
找
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
兒子生日快樂
我的老大兒子,已經五歲了!正式從一個小寶寶變成了一個小男孩.
媽媽好為你開心....
這次真的很棒! 兒子主動要求說要慶祝一下生日!
兒子: "媽媽! 我生日想要慶祝一下"
媽媽: "好啊! (心想真是長大了,還知道慶祝)那你要怎麼慶祝呢 "
兒子: "我想要作東西給同學吃. "
媽媽: "好啊! 做蛋糕還是作果凍? 作果凍好了 "
兒子: "好啊! 要作草莓的 "
媽媽: "好! 那我去準備材料,你下課回來再作 "
小兒子: "媽媽! 我也要作...."
老大: "小治是我生日, 不是你生日耶....."
(突然間,他們開始了一場口水戰@@XXX......)
圖片就是老大自己作和加料的成品, 每個杯子裡都裝滿了香香甜甜的草莓與兒子的愛.
你看他一副又得意又滿足的樣子.
兒子啊! 這就是你那顆分享的心.....
媽媽愛你 祝你永遠快樂
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
繁榮

繁榮性質是靈視力的。繁榮是一種存在狀態,在那裏,一個人將靈魂對生命表達的願景轉變成生命的表達。當越接近身體與靈魂的融合時,在靈魂願景與願景在物理層完成之間的時間間隔就越小。激發繁榮音調並將其與靈魂願景相合併,將帶來造物的回應。
(怡雯心得:今天編入繁榮符碼,在昨天婷婷用占星能量看我的能量流狀況,她說彷彿我已在我太陽所在的宮位開始發光了! 我想是的,這兩週以來,隨著心去感受樹,花,春天氣息,寫文章,跳舞,唱歌...感覺自己愈來愈與自己的生命動力結合,也愈來愈感受到自己,就好像上列所述---一個人將靈魂對生命表達的願景轉變成生命的表達---我的愛我的存在,正透過對花花草草等的喜愛,興趣表達出來)
(地球媽媽曾經透過老師說11以後的符碼已在我們的脈輪中,當時在場的我,很明白的聽到了! 然好奇有興趣的我仍想一直探究下去,因想要很有意識的將這些愛的符碼存入腦袋瓜中,括大意識認知.這48個單音符碼,每讀完一個就明白,這些都已是生活中每個細微的生活體驗,每次存在的相應.是的,存在本就是一個愛)
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
認識內在小孩
(資料來源:勵馨基金會)
「內在小孩」是源自於兒時經驗存在於人們內心的一個心理實體。很多人的形體雖然長大了,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,或有被傷害的經驗,導致這些人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、受傷、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,這就是內在小孩。
同時,這些人日後自我關懷與照顧能力也沒被發展出來,以致於童年的負面經驗仍持續干擾長大成人後的生活。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特別設計了此份問卷,希望能讓大家對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得到一個概略性的分析瞭解。
■ 問 卷協助自己了解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每一題作答時間建議不超過3秒鐘,請直覺而誠實地回答以下問題。
1、我很容易去討好別人
2、在我內心深處,我覺得自己有問題,跟別人不一樣
3、當我為自己爭取權益時,會感到不安,寧可委曲自己
4、我做事嚴謹,凡事要求完美
5、我實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
6、我曾有或正有飲食失常的問題
7、我常不知道自己情緒上真正的感覺
8、我願意做任何事情來讓別人不要生氣或避免衝突產生
9、我幾乎從不表達自己負面的情緒
10、我有睡眠失常的問題
11、我覺得人是靠不住的,包括我自己在內
12、我很怕單獨一個人,願意做任何事來避免獨處的情況
13、我發現自己會做自認為別人期待我去做的事
14、要我關心別人,比關心自己還來得容易些
15、我很好強,而且討厭輸的感覺
如果你有 3 題以上答案為〝是〞,表示你忽略了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很久囉!建議你勇敢面對問題來源,你可以藉由自我認識、成長等相關書籍、課程或參與團體著手,逐漸讓你的內、外在自我更能均衡一下。
如果你有 5 題以上答案為〝是〞,表示你的「內在小孩」受傷程度不輕!建議你要花時間學習照顧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有機會的話,可以找專業人員協助,相信對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大有助益。
■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
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,鎖在童年記憶的深處,如果,ㄊㄚ俏皮喜樂,是一種幸運;倘若,ㄊㄚ脆弱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,是一種原痛。開啟記憶的鎖盒,遇見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開始學會,給ㄊㄚ關愛與能量,領ㄊㄚ長大。
童年經驗對一個人的全人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影響,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期望可以被當作『一個成熟的個體』來愛,相對地也有人來接受自己的愛,這是人們學會愛與信任關係的起點。
然而,在這段成長的過程中所期盼的需求受到挫折或不能被滿足,就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,甚或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扭曲,對他人的不易信任,以及對周遭事物的麻痺冷淡反應。
大多數人在童年期都有程度不等的創傷經驗,隨著歲月增長,在外表上雖然長大成人,然而在內心深處卻有個受傷、哭泣卻沒有跟著一起長大的「內在小孩」。
一般而言,凡是有感覺或情緒的字眼,如快樂、痛苦、憤怒、高興、哀傷等,都可能是「內在小孩」在說話---ㄊㄚ通常是用情緒與思想來和自我溝通。
「內在小孩」受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愛、安全、信任、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為了求生存,需要某種程度的否定「內在小孩」,讓個體能夠脫離真實自我,逃避負面的情緒感受。
在找尋「內在小孩」過程中,有許多痛苦的經歷會再次浮現;此時,要試著感受「內在小孩」當下受創傷的經驗感覺,體驗當時的情緒,讓「內在小孩」有機會和自我對話,重新和自我相遇。
「內在小孩」是個體存在的核心,就像個體〝我之所以為我〞存在的重要性一樣,讓我們與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相遇,經常對話、時時關懷,不管是喜樂或是原痛,都是認真生活的原動力。
「內在小孩」是源自於兒時經驗存在於人們內心的一個心理實體。很多人的形體雖然長大了,卻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,或有被傷害的經驗,導致這些人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、受傷、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,這就是內在小孩。
同時,這些人日後自我關懷與照顧能力也沒被發展出來,以致於童年的負面經驗仍持續干擾長大成人後的生活。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特別設計了此份問卷,希望能讓大家對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得到一個概略性的分析瞭解。
■ 問 卷協助自己了解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每一題作答時間建議不超過3秒鐘,請直覺而誠實地回答以下問題。
1、我很容易去討好別人
2、在我內心深處,我覺得自己有問題,跟別人不一樣
3、當我為自己爭取權益時,會感到不安,寧可委曲自己
4、我做事嚴謹,凡事要求完美
5、我實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
6、我曾有或正有飲食失常的問題
7、我常不知道自己情緒上真正的感覺
8、我願意做任何事情來讓別人不要生氣或避免衝突產生
9、我幾乎從不表達自己負面的情緒
10、我有睡眠失常的問題
11、我覺得人是靠不住的,包括我自己在內
12、我很怕單獨一個人,願意做任何事來避免獨處的情況
13、我發現自己會做自認為別人期待我去做的事
14、要我關心別人,比關心自己還來得容易些
15、我很好強,而且討厭輸的感覺
如果你有 3 題以上答案為〝是〞,表示你忽略了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很久囉!建議你勇敢面對問題來源,你可以藉由自我認識、成長等相關書籍、課程或參與團體著手,逐漸讓你的內、外在自我更能均衡一下。
如果你有 5 題以上答案為〝是〞,表示你的「內在小孩」受傷程度不輕!建議你要花時間學習照顧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有機會的話,可以找專業人員協助,相信對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大有助益。
■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
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,鎖在童年記憶的深處,如果,ㄊㄚ俏皮喜樂,是一種幸運;倘若,ㄊㄚ脆弱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,是一種原痛。開啟記憶的鎖盒,遇見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,開始學會,給ㄊㄚ關愛與能量,領ㄊㄚ長大。
童年經驗對一個人的全人發展有著相當大的影響,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期望可以被當作『一個成熟的個體』來愛,相對地也有人來接受自己的愛,這是人們學會愛與信任關係的起點。
然而,在這段成長的過程中所期盼的需求受到挫折或不能被滿足,就會經驗到痛苦與傷害,甚或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扭曲,對他人的不易信任,以及對周遭事物的麻痺冷淡反應。
大多數人在童年期都有程度不等的創傷經驗,隨著歲月增長,在外表上雖然長大成人,然而在內心深處卻有個受傷、哭泣卻沒有跟著一起長大的「內在小孩」。
一般而言,凡是有感覺或情緒的字眼,如快樂、痛苦、憤怒、高興、哀傷等,都可能是「內在小孩」在說話---ㄊㄚ通常是用情緒與思想來和自我溝通。
「內在小孩」受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愛、安全、信任、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為了求生存,需要某種程度的否定「內在小孩」,讓個體能夠脫離真實自我,逃避負面的情緒感受。
在找尋「內在小孩」過程中,有許多痛苦的經歷會再次浮現;此時,要試著感受「內在小孩」當下受創傷的經驗感覺,體驗當時的情緒,讓「內在小孩」有機會和自我對話,重新和自我相遇。
「內在小孩」是個體存在的核心,就像個體〝我之所以為我〞存在的重要性一樣,讓我們與自己的「內在小孩」相遇,經常對話、時時關懷,不管是喜樂或是原痛,都是認真生活的原動力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